IMO 📣 週報|巴菲特「最後的股東信」特輯|AI 時代的 SEO 怎麼做?
#119
嗨!我是【創作者經濟 IMO】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,每週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(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)。也歡迎大家一起來「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」即時交流。
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,免費試用 7 天,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。
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「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」的交流,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,所以取「IMO」(In My Opinion)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。
我們關注各種對「創作者經濟」有益的各種話題,例如創作技巧(不侷限於寫作)、心態及習慣養成、閱聽方法(輸入)、筆記方法(輸出)、文案、SEO、社群經營、數位行銷、數據分析、不同創作平台比較⋯⋯終而實現創作有價,結成「創作者經濟」的果實。❏ 本週焦點
🔸 股神巴菲特最後的股東信全文
🔸 創作者的聖杯與疲乏|從〈Joe是要對決〉的停更談起
🔸 從「情緒勞動」來解釋創作者為什麼這麼容易倦怠
🔸 AI 時代,SEO 遊戲規則正式改了
🔧 ChatGPT 新增群組聊天功能,台灣用戶搶先使用
🌍 Coinbase 前技術長:2025~2030 年將是全球隱私基礎設施重建的時代
🌍 EPS 是什麼?每股盈餘這樣算!
💪 主編後記:雙幣理財是什麼?
❏ 股神巴菲特最後的股東信全文:活出你希望被紀念的人生,執掌波克夏 60 年謝幕 from 動區
【1. 奧馬哈夥伴】
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,能有幸結交了許多一生的朋友⋯⋯在很小的時候就遇到了許 多有趣和友善的奧馬哈成年人⋯⋯簡而言之,內布拉斯加一直是我的家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:echo 1
巴菲特後來人生中最關鍵的合作夥伴、董事、企業家 好友⋯⋯幾乎都在他家方圓幾個街區長大。 並不是高級場合或菁英 networking 帶來的。
💡真正深度的人脈,往往不是你刻意去「找」的,而是在生活中自然累積。
這些奧馬哈夥伴的共通點是:
誠實
勤奮
節制
中西部的樸實文化
不浮誇、不炫富
巴菲特後來的商業合作幾乎都靠這套標準挑人。
💡能力可以補,但品格不行。合作對象的價值觀,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這讓我想起《永不放棄:我如何打造麥當勞王國》創業者雷・克洛克(Ray Kroc)是如何找到公司天字號第 一位員工瓊恩・瑪汀諾(June Martino)的故事。
她在應試時並不具備該職位(記帳員)所需要的專業能力,但他在她身上看見誠實又正直的氣質,具備處理問題的才能,再加上個性溫和又富同情心⋯⋯。
他知道她是對的人。
💡他有沒有「原則」?有哪些「原則」?
暢銷書作家史蒂芬・柯維所所倡導的「原則」:那些與真理站在同一邊,放諸四海皆準的美德,像公正、仁慈、正直、 誠信、品質⋯⋯與自然法則相結合的東西。
【2. 運氣與不公平】
在許多情況下,我們的領導者和富人獲得的好運遠遠超過他們應得的——而獲得者 往往不願承認這一點。
1930 年,我出生在美國,健康、智力尚可、白人、男性。哇!謝謝你,幸運女神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:echo 2
成功很少是個人獨奏,而是運氣、時代(賽道)、人脈與努力的合奏。
承認幸運,是成熟的開始。
【3. 人生後半場】
不要為過去的錯誤而自責——至少從中學到一點教訓,然後繼續前行。
改善永遠不嫌晚。找到對的英雄並效法他們。你可以從湯姆・墨菲 (Tom Murphy)開始;他是最棒的。
決定你希望你的訃聞怎麼寫,並活出值得這樣寫的人生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:echo 3 人生後半場
巴菲特說,他的好友 Tom Murphy 曾給他上過一堂「一 輩子都用得到」的課,內容其實很簡單:情緒上來時,先閉嘴。
Murphy 的意思是:人在激動、生氣的時候,最容易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。
尤其現在是網路時代,一句衝動的留言會永遠留著,傷人也傷自己,名聲有可能被你一時的火氣毀掉。
所以 Murphy 的建議是:生氣不用急著罵,先睡一 覺。如果隔天你還是覺得該講,再說也不遲。
大多數時候,你隔天會慶幸自己什麼都沒講。
【4. 善良】
善良是無需成本的,卻也是無價的。無論你是否信仰宗教,都很難找到比「黃金法則」(The Golden Rule)更好的行為準則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:echo 4
善良是一種選擇,不管有沒有人看見。
【5. 心智上的平等,靈魂沒有階級】
請記住,清潔女工和董事長一樣都是人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:echo 5
世俗的平等是永遠不會平衡的天平。
因為年紀、際遇、資源都在變動。能力可以高低、收入可以差距,但「心智上的平等」是建立在彼此都承認:靈魂沒有階級。
欣賞不是崇拜,也不是俯視,而是對價值觀的認同。
❏ 創作者的聖杯與疲乏|從〈Joe是要對決〉的停更談起 by M觀點
對創作者來說,能夠持續創作,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創作動機。這個創作動機通常是複雜且混合的——我好想講哪個東西、做這個東西有流量、每周都有業配收入真好之類。然而,其中一個不可忽視,對於長期創作馬拉松極度重要的動機,是創作者的自我成就感。
自媒體世界裡,創作者普遍渴望找到一種「常態內容聖杯」:形式固定、觀眾明確、題材可複製,並且能以相對低的思考成本維持穩定輸出⋯⋯還是有一定的壽命的。
當創作者選擇「較平衡不致倦怠的方式」進行創作時,也等於選擇了另一種權衡。
❏ 從「情緒勞動」來解釋創作者為什麼這麼容易倦怠 by 李思萱
這種「假裝熱情」的狀態,研究上叫做 surface acting(表面演技),會導致「情緒失調」—就是你真實的感受跟你展現出來的情緒差太多,這個落差會一直消耗你的心理資源。
只是休息而不處理根本問題,並不能真正解決倦怠。因為倦怠的根源不只是工作量太大,而是更深層的東西。
比如說,報酬跟努力不成比例的挫折感。
再來是沒有界線。創作者的工作根本沒有下班時間⋯⋯
還有就是比較陷阱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 :分享,為自己
看完這兩篇,我一直在想,要如何降低創作者的倦怠感呢?
分享,為自己。
就是那些內容本來就是你日常調研、自己會涉獵的主題,只是你「順手」把成果分享給大家而已。
但分享的時候,仍須要考慮到受眾,大概留個 30% 的心力去想「我要怎麼講、怎麼整理、用什麼格式,他們才會更容易吸收?」。
剩下 70% 還是留給自己用,那些本來就是你(精進)工作或學習流程一部分的東西。
❏ AI 時代,SEO 遊戲規則正式改了 by 謝銘元
寫內容時,不是為了「一個關鍵字」,而是為了一整串使用者會問的問題。
不要抄,不要翻譯別人。要提供新的觀點、案例或數據。
品牌被提及的次數(哪怕沒超連結),比反向連結更能影響曝光。
圖片要能「說明重點」,影片要能「回答問題」,只是漂亮沒用。
你越能回答使用者的真問題,AI 就越信任你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 :AI 模式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過谷歌搜尋的「AI 模式」,你覺得好用嗎?
我用起來的感覺像是 ChatGPT 的簡化版,下方也會有一個聊天用的「提出問題」對話框,讓你用「自然語言」繼續追問⋯⋯。
所以在 AI 時代,做 SEO 的人最重要的心法就是——先想用戶會怎麼「講話」提問。就像你們坐在咖啡廳聊天,他會用最自然的口語問你什麼?
針對那些問題,提前預判、先行回答,回答的時候不要被「關鍵字」綁住手腳。這很可能就是 AI 時代裡,SEO 寫作的聖杯。
創作者與數位生活
❏ ChatGPT 新增群組聊天功能,台灣用戶搶先使用 from 科技新報
比方說,你正在與朋友規劃出國旅行,可以開一個群組聊天,讓 ChatGPT 協助比較目的地、製作行程表、建立行李打包清單,所有人都能參與並即時看到對話內容;在工作或學校,群組聊天也能讓團隊協作更容易,可在群組一起擬定研究主題、分享資料與筆記,並讓 ChatGPT 協助整理與摘要資訊。
其中,ChatGPT 的回應由 GPT-5.1 Auto 提供,會根據提問與用戶所擁有的方案自動選擇最適合的模型(ChatGPT Go / Plus / Pro 或免費版)。搜尋、圖片與檔案上傳、語音輸入、圖像生成都能使用。
建立群組聊天,只需在新的或原有的對話右上角點擊多人圖示,並將群組連結分享給對方即可,可邀請 1~20 人加入群組,群組內任何人都能轉發連結。
創作者經濟與 Web3
❏ 《網路國家》作者 Balaji:2025~2030 將是全球隱私基礎設施重建的時代 from PANews
《網絡國家》(The Network State)作者 & Coinbase 前 CTO Balaji 提出對加密產業發展的「三個八年週期」劃分:
2009~2017,業界用八年時間證明比特幣可行;
2017~2025,以太坊崛起,人們證明鏈上可程式化與擴容路線切實可行
2025~2030,則將進入第三階段:隱私時代。
Balaji 認為,未來五年加密的核心敘事不再是資產,不再是可程式性,而是利用零知識證明(ZKP) 將所有金融與身分流程重構:ZKYC、ZK DEX、ZK 智慧合約⋯⋯整個體系將只暴露「最低必要資訊」。
Balaji 直言:隱私不是補充敘事,而是下一代加密世界的底層答案。
閱讀筆耕 🙋 IMO :ZKP 科普補充
ZKP 全稱 Zero-Knowledge Proof,中譯為「零知識證明」 。
雙方對某項資訊「零知識」,但依然可以「證明」。
ZKP 是一種密碼學技術,它允許一方(證明者)向另一方(驗證者)證明自己知道某個資訊,而不洩露這個資訊的具體內容。
這邊以麻省理工學院「數位貨幣計劃」(MIT 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)的紅綠色盲比喻,說明零知識證明的運作原理:
有兩顆球,外型完全相同,唯一的差別是顏色不同。
Bob 是色盲(驗證者),看不出這兩顆球的顏色差異。
Alice(證明者)想讓 Bob 相信這兩顆球確實不同,但又不想直接告訴他顏色的細節。
可以的!Bob 先持兩球,放到背後隨機調換左右順序,然後再拿出來讓 Alice 「猜」原本在左手的球現在在哪一隻手上;Bob 會驚訝地發現 Alice 每次都能「猜」對,讓他不得不相信這兩顆球確實有些不同,只是自己看不出來。
而且 Alice 從頭到尾都沒有透露任何顏色的資訊!換言之,雙方對顏色這項資訊是「零知識」,但 Alice 仍然透過其他方法「證明」,成功讓 Bob 相信兩顆球是不同的。
零知識證明常用來保護個人隱私,讓你在不洩露任何敏感資訊(就像剛剛提到的顏色資訊)的情況下,證明自己的身份,讓對方相信你是真正的本人。
❏ EPS 是什麼?每股盈餘這樣算! from 鏈習生
EPS(每股盈餘)並不只是財報上的一串數字,而是衡量企業「替股東這一股賺了多少錢」的核心指標。
高 EPS 不一定代表公司真的賺錢,因為它可能被財務操作墊高,或只是帳面盈餘而非現金流。
在加密世界裡,也有類似的「加密 EPS」──它不是每股盈餘,而是每筆交易替區塊鏈創造的收益,反映了整條鏈的真實獲利能力。
善良是無需成本的,卻也是無價的。
無論你是否信仰宗教,都很難找到比「黃金法則」更好的行為準則。
——巴菲特
❏ 幣圈少數「實質正回饋率」的支付卡 ether.fi Cash
我最近把 ether.fi Cash 加密支付卡,設定成 Apple Pay 和 LINE Pay 的預設卡。
從此,再也回不去了。
以前我最討厭的事,就是「加密貨幣出金」:錢要先從國際交易所轉到台灣交易所,先收一次 gas fee,轉成台幣時還再支付 30 元銀行手續費,整個流程又慢又煩。未來專法實施後,可能還要考慮稅務的問題。
但自從用上這張加密支付卡,就不用再管這些麻煩事。ether.fi Cash 已經變成我目前最愛、也最有感的區塊鏈應用。
✅ 免年費
✅ USDC 穩定幣直接刷卡,不必先賣幣換法幣
✅ 免出金流程,少一堆手續費跟轉帳時間
✅ 儲值金自託管,少一層信任風險
✅ 儲值金享 10% 年化活期計息(浮動)
✅ 不用「押金」也能賺回饋
✅ 所有消費給 3% 現金回饋
✅ 實質正回饋率(扣完匯率磨損,大約是 2.3% 現金回饋)
這是一種「邊存錢、邊賺錢、邊消費」(Save, grow, spend)的嶄新體驗。
對我來說,這才是真正的 Web3 生活入口。
還未體驗過 ether.fi 加密支付卡的朋友,可以參考這篇教學文章,使用【創經 IMO】推薦連結申辦,20 分鐘左右就能搞定!
❏ 主編後記:雙幣理財是什麼?
雙幣理財 = 手持現貨+賣出一個選擇權(賣權),請見以下討論: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 IMO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