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O 人物誌|你的 Web3 好鄰居「質押」 是什麼?深度挖掘 ft GGbear
#117a
新的一期 IMO 線上語音活動,邀請到鏈上分析好手、也是大家熟悉的鏈習生社群管理員、助教
來作客!這場活動將帶你循序漸進認識「質押的意義與演化」、PoS(Proof-of-Stake)如何用經濟誘因創造安全、還有流動性質押與再質押的討論⋯⋯讓我們一起用文字重溫現場。
❏ 專題時間
本次 AMA 討論的議題,是加密貨幣圈特有「質押」(Staking)名詞及其機制。
▍為什麼需要質押?經濟城牆
質押(Staking)這個概念,源自區塊鏈共識機制的演進。
早期,以太坊和比特幣一樣使用工作量證明(Proof of Work, PoW),礦工靠算力競爭出塊權,一起維護網路安全,但這種方式既耗能又昂貴。
為了降低能耗、讓更多人能參與驗證,以太坊在 2022 年完成 The Merge 升級,正式轉向權益證明(Proof of Stake, PoS)。在這套機制下,大家不再拼算力,而是透過「質押 ETH」取得驗證資格。
質押相當於為網路「押上保證金」,節點誠實運作可拿獎勵,作惡則受到 ETH 被削減(slashing)的懲罰。
這讓區塊鏈的安全性,從過去仰賴算力的時代,走向以「經濟抵押」為核心的新模式,就像用資金築起一道穩固的經濟城牆,守護整個網路的安全。
接下來,讓我們以以太坊生態為例,說明質押方案的 4 大種類:
獨立質押(Solo Staking)
流動性質押 (Liquid Staking)
再質押(Restaking)
流動性再質押 (Liquid Restaking)
▍原生質押(Solo Staking)
總質押價值越高,經濟安全性就越高。
獨立質押指的是直接在以太坊主網上質押 ETH,成為驗證者(Validator),親自參與網路共識。
你需要質押 32 顆 ETH 才能啟動一個驗證節點,並確保節點全天候穩定上線、簽署區塊。如果節點運作正常,就能獲得區塊獎勵;但若離線、作惡或錯誤簽名,就會被罰 ETH,也就是先前提到的「削減」(Slashing)。
獨立質押的優點是安全性最高,因為你的 ETH 直接參與了以太坊的安全機制;但缺點也明顯:
技術門檻高(32 ETH)
技術門檻(需自行架設與維護節點)
對一般使用者來說,這樣的方式太硬核,因此才會衍生出後續更方便的替代方案,例如流動性質押(Liquid Staking),讓大家不用跑節點,也能參與質押收益。
▍流動性質押(Liquid Staking)
釋放流動性,流動性的再次利用。
為了讓更多人能參與質押、同時又不想被資金鎖住,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質押的機制。
簡單來說,就是由平台(例如 Lido)幫你代為質押 ETH,並發行一個代表你質押權益的通證(例如 stETH),這樣一來,你既能拿到質押收益,又能把通證用於 DeFi 生態裡做其他操作,像是抵押借款、提供流動性等。
這一枚通證叫做「流動性質押憑證」(Liquid Staking Tokens, LST)。
這種方式讓質押從「資金鎖住」變成「資金可再運用」,資產效率大幅提升,也讓更多人能以低門檻(不用 32 顆 ETH)參與以太坊網路安全。
不過它也帶來新的風險:
智慧合約風險:平台合約若被駭,可能導致質押資產受損。
中心化問題:當某個平台佔比過高時(現況是 Lido 已經超過 23%),可能會(導致 33% 共識攻擊)影響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程度。
整體來說,流動性質押是質押發展的重大里程碑,讓「參與安全」與「資金運用」之間找到平衡,也為下一階段的「再質押」(Restaking)鋪路。
▍再質押(Restaking)
當流動性質押普及後,市場開始思考:
這些「質押憑證」除了拿去玩轉 DeFi 以外,還有沒有什麼新的使用方法,還真的給找到了,這正是再質押的概念。
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是 EigenLayer,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安全市場。
透過 EigenLayer,用戶可以在完成原本的 32 顆 ETH 獨立質押之外,進一步把這些質押權限「外包」給其他協議使用。換句話說,你的 ETH 不只是在守護以太坊主網,也同時「出租安全性」給其他新創專案,讓它們能共用以太坊的信任基礎。
這樣的機制讓 ETH 的生產力被放大,一份資產能產生多層收益:
第一層:來自以太坊主鏈的質押獎勵
第二層:來自第三方協議的額外報酬
但與此同時,風險也跟著上升。若第三方協議出了問題,可能會牽連主鏈的質押安全。這種「安全共用」雖然提高了效率,也讓整個生態系更緊密連結,但需要更嚴謹的風險控管。
再質押是把「安全性」變成一種可再利用的資源,讓以太坊的經濟安全,不只保護自己,也能外溢到整個 Web3 生態。
▍流動性再質押(Liquid Restaking)
目前流動性再質押的做法主要分成兩種:
1/ 透過 EigenLayer
第一種方式是直接使用 EigenLayer 協議。用戶可以把手上的 LST(例如 stETH、rETH、cbETH 等)存入 EigenLayer 作為抵押資產。
EigenLayer 會把對應數量的 ETH 再度質押到它的節點,用來保護以太坊主網及多個第三方協議的安全。
聽起來再質押很像,只是差別在於:
再質押需要直接存入 32 顆 ETH,並建立節點。
而流動性再質押則是存入 LST,不需要自己架節點。
不過,這種方式通常不會額外發新通證給你,且可能無法領取部分第三方協議獎勵。
2/ 透過第三方協議
第二種方式則由第三方協議來操作,例如 Ether.fi、Kelp DAO、Renzo、Puffer 等。
這些協議同樣基於 EigenLayer 的質押架構,但會在你存入 ETH 或 LST 後,再鑄造出一個新的通證 LRT(Liquid Restaking Token) 作為回饋。
LRT 的功能就像是再質押版的 LST,你可以把它拿去 DeFi 借貸、做流動性挖礦,或參與更多收益策略。
簡單收束:
第一種(EigenLayer)不會再給你新通證;
第二種(第三方協議)會給你 LRT,讓你的資產能繼續流動。
這就是流動性再質押的兩大主流模式。
▍方案比較
▍實作
會使用到的網址
Hoodi Testnet(添加 Hoodi 測試至錢包,並領取測試用的 ETH)
流動性質押 RocketPool 測試站台(刪除子網域就會進入真實站台)
流動性再質押 EigenLayer 測試站台(刪除子網域就會進入真實站台)
那麼,再請大家搭配影音回放,一邊實作囉 💪!











